兒童哲學思考之旅:擔憂放一旁、信任好奇擺中間

孩童如同大人,擁有思考的能力、擁有對事物的觀察與好奇、擁有對周圍人事物與世界的理解; 但大人們通常對於孩子如何理解世界、對於孩子的想法不感到好奇。 大人們更傾向告訴孩子們現在該做什麼、什麼是正確答案、該如何與他人互動才會被人喜歡;大人們喜歡把自己累積出來的知識與經驗傳授給孩子,如同孩子是自己思想與行為的延伸。 這種思維與行為的背後,呈現出的是一種擔憂、一種焦慮,如自己有沒有把孩子教好、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點上、孩子會不會被班上同學喜歡、孩子成績好不好等等。 這種擔憂的背後是缺乏信任,缺乏對孩子的信任。彷彿大人如果沒有這麼做,孩子就會失敗一樣。彷彿失敗、跌倒是一件不好、不光榮的事情。這就是大人們如何淺移默化地把自己的擔憂、把自己的信念移植到孩子的腦袋中…如此地不經意… 在兒童哲學思考中,對話者對正確答案不感興趣,而是對孩子的想法感興趣。對話者在對話與提問中,不帶有傳授主流價值觀的意圖,而是與孩子一同探索其想法、其想法的來源、是否合理、提高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與思維的覺察。 這個思考對話的過程,如同一場冒險的旅程,任何當下發生的事情都值得受到關注、作為思考討論的題材。這樣的思考對話雖然有主題,但沒有一個特定的目的地與終點,時間到了可以隨時停下來。 光是這點,可能就足以讓一群目標導向、焦慮的父母們難以忍受。思考是一個抽絲剝繭、緩慢的過程,也許這正是它美麗之處。

揭開面紗,讓顯而易見的事情浮上檯面

「如果問卷者是喜歡思考和反思的,那麼Ta應該能意識到Ta的論據並沒有論證Ta的觀點,所以問卷者是自我矛盾的。」 從上述這段話中,你觀察到什麼呢?對於這樣的觀察,你對於寫出這句話的作者Celine,又有什麼樣的評論呢? 在不考慮上下文的情況下,我第一眼的觀察是,這句話裡面包含了中文與英文,在用鍵盤輸入而非手寫的情況下,需要進行輸入法的切換,可以說是有些大費周章,或有些刻意。因此,我做了推測,這個作者在進行輸入法切換的思維背後,有某種意圖,不論是有意識或無意識的。 Celine使用「Ta」,而不是「她」或「他」,是個經過選擇的結果。 普遍來說,我們使用「她」來表述女性,使用「他」來表述男性,在無法判斷性別的情況下,多數人會使用「他」,而不進行性別的區分。 Celine巧妙的運用「Ta」一個發音的狀聲詞,避開了性別的區分,可以說是有些刻意。 於是,我問Celine,為什麼他使用「Ta」,而不是「她」或「他」?Celine回答:「因為我不知道問卷者是男生或是女生,所以用『Ta』比較客觀。」 我問Celine:「當你說比較客觀,是對誰來說比較客觀?」Celine回答:「對於看到我的陳述的人來說,會覺得我比較客觀」 「我們可以說你想要營造出一個客觀的形象嗎?」我問。Celine:「可以。」 「會想要營造出一個客觀形象的人,是主觀還是客觀的人?」我接著問。Celine靦腆笑著說:「主觀。」 好像她在此刻也發現了些有趣的事情。 從一個語言語法轉換的觀察,到彷彿揭開面紗般的發現,這就是哲學諮商中有趣的地方,叫做,illmuinate the obvious 讓顯而易見的事情浮上台面。

Hello Walkers!

旅人懷著一份好奇與反思的態度,在與自己疏離的過程中,探索著自己與世界、自己與他人、自己與自己的關係。在行走移動、走向未知的過程中帶來發現、驚奇、覺察、意識,進而產生一種與世界及與自己新的互動方式。 哲學如果不是令人難以親近的深奧理論,而是能夠行走的哲學,能夠以自己的雙腳走出過往建立的高閣中,走向人群,走出自己的邊界,成為日常生活中理性思考的實踐,成為人們思考的一面鏡子,則是「哲學旅人」的初衷。 哲學旅人四個字中,「人」是主體,「旅」是狀態,「哲學」則是一種態度。哲學旅人代表著以一種真誠無畏的態度,探尋本質、超越表象,在與既有思考摩擦碰撞中產生新的思路與認知,每次碰撞都是一次看見、一次覺察、一次新生。 「哲學旅人」的誕生,緣起於旅人在接觸哲學思考後,發現經由提問的藝術,引發對話者理性思考的過程中,能使其產生意識與行動上的改變,對於思考賦權於人的力量深深著迷,於是,便踏入了哲學踐行的世界。未來,哲學旅人將不定期分享生活中的哲學觀察、哲學思考的實踐與分享。期許每個與哲學旅人相遇的旅人,能善用自己理性思考的力量,奇遇看見、覺察、走向新生。 這是一個思考的空間,不論你是一個喜歡思考或不喜歡思考的人,都歡迎你在這裡發現新的自己! Cheers, PhiloWalkers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