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童如同大人,擁有思考的能力、擁有對事物的觀察與好奇、擁有對周圍人事物與世界的理解;
但大人們通常對於孩子如何理解世界、對於孩子的想法不感到好奇。
大人們更傾向告訴孩子們現在該做什麼、什麼是正確答案、該如何與他人互動才會被人喜歡;大人們喜歡把自己累積出來的知識與經驗傳授給孩子,如同孩子是自己思想與行為的延伸。
這種思維與行為的背後,呈現出的是一種擔憂、一種焦慮,如自己有沒有把孩子教好、孩子會不會輸在起跑點上、孩子會不會被班上同學喜歡、孩子成績好不好等等。
這種擔憂的背後是缺乏信任,缺乏對孩子的信任。彷彿大人如果沒有這麼做,孩子就會失敗一樣。彷彿失敗、跌倒是一件不好、不光榮的事情。這就是大人們如何淺移默化地把自己的擔憂、把自己的信念移植到孩子的腦袋中…如此地不經意…
在兒童哲學思考中,對話者對正確答案不感興趣,而是對孩子的想法感興趣。對話者在對話與提問中,不帶有傳授主流價值觀的意圖,而是與孩子一同探索其想法、其想法的來源、是否合理、提高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與思維的覺察。
這個思考對話的過程,如同一場冒險的旅程,任何當下發生的事情都值得受到關注、作為思考討論的題材。這樣的思考對話雖然有主題,但沒有一個特定的目的地與終點,時間到了可以隨時停下來。
光是這點,可能就足以讓一群目標導向、焦慮的父母們難以忍受。思考是一個抽絲剝繭、緩慢的過程,也許這正是它美麗之處。